期刊封面
四川文理学院:学习榜样精神 ,追寻信仰力量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月17日至23日,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达州市万源市花萼山地区开展“学习周永开精神,追寻信仰力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学习周永开精神,追寻信仰力量”的调研主题,通过进政府、进村委、入农户等形式,了解不同群众眼中的周永开,挖掘周永开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因素,调查周永开精神对当地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的传承周永开精神。
重走周老护林路,追寻信仰践初心
7月17日调研团队来到了位于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的周永开先进事迹学习基地,通过参观周永开先进事迹陈列室以及通过讲解员讲解,全面了解了周永开的事迹和精神。一张张泛黄的笔记和沾染着尘土的文稿记录着周永开老人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墙上的展板描述着发生在周永开老人身上的真实故事,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墙角处插在纸箱里的数十根竹竿和木棍,它们曾经在无数个日夜支撑着周永开的身躯穿梭在花萼山的崇山峻岭中。
参观完周永开先进事迹学习教育基地,大家感触颇深。周嘉乐同学谈到:“通过参观周永开先进事迹学习基地,我深切感受到了周永开书记在‘立初心,悟初心,践初心,扬初心,留初心'整个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从周老自掏腰包建设花萼山的事迹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无私奉献和始终如一的坚守;从周老在生活当中米汤泡饭、洋芋就水的饮食,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周老艰苦朴素、能吃苦能吃亏的精神。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像周老一样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追寻信仰力量,调研团队重走了花萼山去感受周老为之倾尽一生的事业,前往周永开旧居。一路上山路崎岖,杂草丛生,林中小路布满青苔,使行走变得格外艰难。可以想象,在当时不通电不通路的情况下,周永开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游走奔波在花萼山中所面临的艰难困苦。周永开旧居所在地是一座位于海拔1700米的山坡上的茅草屋。费元鑫同学有感而发:“看到周永开同志旧居遗址,我真切感受到周老坚定的精神信仰,敢为人先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
坚守初心和信仰,一生坚定跟党走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周永开的精神对当地的影响以及群众眼中的周永开,调研小组走进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村民家中。官渡镇项家坪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代礼说,项家坪村将利用位于花萼山的有利地理位置,在万源市政府和官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践行周永开精神,打造三张名片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国家名片——花萼山生态之美、红军战场遗址、特色药材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绿色润肺、红色润心之旅和三园(药材、花卉、水果)产业,实现让百姓增收致富之路。
“周永开书记从退休后就来到了花萼山开展护林工作,刚开始大多数村民和干部对周书记的工作不理解,遭受了很大的阻碍,但周书记做的事确实是造福子孙的事,所以后来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周书记常向我们讲述一句话‘共产党人要吃得苦,吃得亏才叫共产党,再苦也得坚持,再多的气你也要受!'”一直跟随周永开一起护林二十余年的李如银回忆道。
通过走访向家坪村数十户村民,调研团队了解到,在当地村民眼中,周永开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在退休后,不辞辛劳的来到花萼山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常到村民家进行访问,了解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发动群众搞建设,与人交流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经常资助贫困学生,自掏腰包为村民购买化肥。为花萼山通了路、电,带领大家发展药材种植业,村民们都从心里敬佩他。
学习榜样坚定信仰,青年学子勇担使命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通过此次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深刻了解到了周永开的先进事迹及其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周永开入党76年来,始终保持崇高信仰,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始终担当使命,执着奋斗,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拼搏向前,苦干实干、开拓进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用脚步告诉人们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一切为人民的情怀。
文章来源:《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cmzxyxb.cn/zonghexinwen/2022/0505/845.html